社工上門了解困難群眾的情況。 受訪單位供圖
西江日報記者 楊麗娟
為兜準兜牢兜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線,肇慶市民政局充分落實動態監測和主動發現機制,及時將符合救助條件的困難對象納入保障范圍,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去年,全市各項救助資金累計支出10.84億元,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我去年查出腫瘤,前期治療幾乎耗光了積蓄,以后還需長期服藥,僅靠每個月一千多元的退休金難以維持生計。沒想到,社工站的社工主動找到了我,向我介紹了低保政策,并通過‘粵省事’小程序幫助我辦理了低保。”端州居民蔡婆婆告訴記者,她無兒無女又重病在身,僅靠退休金生活,幸好在社工的幫助下成功申請了低保,現在除減免了大部分醫療費,每月定期獲得的救助保障金極大緩解了壓力,對生活重拾希望。
懷集的周先生去年喜得一女,由于妻子肢體殘疾二級并不具備勞動力,生活的重擔壓在周先生身上,他只能在家附近打散工,收入少且不穩定,日子過得艱難。當地村干部得知后,及時協助其申請救助,并獲納入低保。“政府的補助像‘及時雨’,解決了家中的燃眉之急,現在可以買些營養品給女兒吃了,希望她能夠健康成長。”周先生感激地說道。
去年,我市高標準完成省市民生實事,穩步提高救助標準,覆蓋更多困難群體。我市還加強困難群體臨時救助力度,落實鄉鎮臨時救助備用金,對因遭遇意外事件、突發重大疾病或受疫情影響,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或個人實施臨時救助。
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臨時救助共計1337人次,累計支出212.60萬元。此外,對全市低保、特困、孤兒共80339人,發放春節期間一次性生活臨時價格補貼1606.78萬元,緩解物價上漲帶來的生活壓力。2022年9月15日前,對全市低保、特困對象79270人以每人100元的增發標準,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792.7萬元。
為保障“動態+主動”工作機制更健全、政策落實更有效,肇慶市民政局采取“鐵腳板+大數據+小線索”的方式,將日常走訪摸底、常態化風險排查與定期集中摸排相結合,主動加強動態跟蹤和分析研判,主動發現救助需求;另外充分發揮村(居)干部、社會工作機構、“雙百”社工、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的服務功能,重點摸排因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災害、重大疾病或者因其他意外事故,造成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的人員,及時將符合條件的納入救助范圍;同時,依托低收入人口監測信息平臺,主動獲取困難群眾救助線索和訴求,通過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和數據比對篩查,將發現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信息及時上報或轉辦。
此外,肇慶市民政局通過抓黨建引領社會救助發展、強化困難群眾兜底保障的辦法和措施,促進基層黨建和社會救助深度融合。以黨委統籌、村黨支部推動、黨員帶頭、黨群互動的“黨建+”工作方式,統籌縣、鎮、村黨員干部,實行一名黨員干部和一戶困難家庭進行結對幫扶的方式,以入戶調研走訪為契機,了解結對幫扶對象家庭、生產、生活等基本情況以及存在困難,幫助解決實際問題。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