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報
肇慶學院:多措并舉建機制 知行同進育新人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在廣東省吹響高質量發展的新年號角聲中,肇慶學院迅速行動,提出“11755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聚焦應用型人才培養,學校教學從產教融合、實踐基地、特色班、微專業等方面,探索實現學校教育鏈、人才鏈與企業產業鏈、創新鏈之間的有機融合,加快建設成為嶺南名校。

學校攜手珠海網絡科技公司成立電子商務產業學院。

學校與市博物館共建實踐教學基地。

專家向未來卓越教師“硯園班”學子授課。

學校碳中和微專業開班啟動會。

在廣東省吹響高質量發展的新年號角聲中,肇慶學院迅速行動,提出“11755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聚焦應用型人才培養,學校教學從產教融合、實踐基地、特色班、微專業等方面,探索實現學校教育鏈、人才鏈與企業產業鏈、創新鏈之間的有機融合,加快建設成為嶺南名校。

文/西江日報通訊員 鄭欣華 魏易婷 圖/肇慶學院提供

1

產教深度融合 共建產業學院

在“知”上下功夫,在“行”上見真章。2018年11月,電子信息產業學院、大數據產業學院、文旅產業學院和星湖科技大健康產業學院首批搭建具有學科和行業特色的產業學院在肇慶學院成立。隨著校企合作進一步擴展,各二級學院積極聯系專業特點組建產業學院,以實踐班、項目驅動等形式深化產教融合,九大產業學院依次掛牌成立。在推進產業學院建設中,學校聚焦于增“底色”,重點建設一批服務肇慶地方產業鏈的應用型特色優勢專業;添“亮色”,努力創新靈活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顯“成色”,努力打造若干一體化的實踐實訓平臺,力爭構建起專業學院與產業學院同步建設、共同發展的格局。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從頂層設計到實操層面,各二級學院產教融合平臺建設成效越來越明顯。其中,電子信息產業學院的建設緊扣行業需求與學校辦學定位,推出畢業設計與畢業實習相結合模式,以問題為導向,針對企業需求,根據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的崗位工作開展畢業設計,邀請企業專家參與指導和答辯,凸顯應用型特色,有效提高畢業設計的完成質量,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與工程素養。2023年3月,在肇慶市政府的推動下,肇慶市裹蒸產業協會與肇慶學院簽約建立特色食品產業學院,構建產、學、研全方位全過程深度融合的協同育人長效機制,促進人才培養供需雙方緊密對接,實現校企之間信息、人才、技術與資源共享,促進學科教育與肇慶特色食品產業的聯動創新發展。串點成線、特色鮮明的產業學院在校企合作機制、人才協同培養、技術研發、社會服務、學生創新創業與就業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成為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載體。

2

培養實干能力 搭建實踐基地

基層是最好的課堂,實踐是最好的老師。為構建符合時代要求和富有學校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肇慶學院在完善實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不斷加大經費投入,穩步提升實踐教學條件?,F建有16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5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個省級科產教融合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項目,共有683個校內外實習、實踐、實訓基地,精準對接行業企業需求,同時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教學深度融合,著力培養“素質高,能力強,善創新”的應用型人才。

為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新高地,學校致力于探索新型校企合作關系,與肇慶,廣州,深圳和珠海等地的公司共建“實踐育人基地”,覆蓋面涉及教育、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制造業和金融業等諸多領域。一方面,以應用型人才培養專業鏈群為主體,學校對接地方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和特色產業鏈,能為企業輸送更多專業與技能對口的人才;另一方面,讓駿馬到草原馳騁,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把現場當賽場,倒逼機制提效能。

3

深挖專業特色 創新應用教育

深挖特色“加足油”,精雕細琢“創一流”。肇慶學院實驗班深挖各學院情況、各專業特點與優勢,以應用型人才的能力培養為核心,創立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合作模式,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新生態。做強“新工科”,使“肇慶凱普班”“晟合微電子特色班”“東軟班”應運而生;做優新師范,使“卓越教師硯園班”“數學卓越教師班”應運而生;提升“新文科”,使“卓越思政教師特色班”“雄才班”“育心班”等應時而生。

其中,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實驗班建設結合自身特點,一方面在面向歷史學與地理科學兩個師范專業整合歷史和地理辦學資源,組建歷史學地理科學卓越教師班,初步編制和完成實驗班人才培養方案。另一方面,面向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兩個非師范專業,逐漸探索出訂單培養建設文旅產業學院模式,初步探索形成政校行企四方參與,文旅產業鏈上中下游三區聯通,協同育人、雙創育人和服務育人三育人的“4-3-3”產業學院建設新模式。

目前為止,肇慶學院已有13所學院初步驗收特色班成果,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逐漸完善。從單導師制到雙導師制,從實習實踐到訂單培養,從承擔課程到校企方案,知識學習與技能實訓相結合,讓軟實力成為硬支撐。特色班結業學生在慢功夫里成就日新月異的進步,在學科成績,競賽獲獎和就業情況等方面取得顯著佳績。

4

響應綠色發展 培育復合人才

近年來,各高校主動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結合自身的資源特點以及未來發展目標開設微專業,旨在促進學生跨學科知識能力的交叉融合,提高學生從業競爭力和對未來社會適應力。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順應國家“雙碳”工作的時代要求,2022年9月15日,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特聘教授袁國棟在學術報告廳舉辦“碳中和微專業班招生”現場宣講會,學校首次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碳中和”微專業,未來將為大灣區輸送一批又一批有助于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的復合型人才。

試點“雙碳”微專業,擴充跨學科人才。“碳中和”微專業依托優勢學科專業,打造“專、精、特”產教融合微專業,以環境科學與工程為主要學科,課程涵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科技知識、政策要點及商業機制,包括化石能源與低碳能源、碳排放核算等課程及實踐教學環節,致力于使學生深入理解“碳中和”的目標與過程、全球規則、技術選項、商業運作等,為學生提供從事“雙碳”職業所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初步實踐經驗,進一步滿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對復合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西江日報、西江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
凡本網“西江日報”電子報,以及注明來源“西江日報”、“西江網”的所有文字、圖片、視頻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版權均屬西江網所有。凡是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鏈接、轉貼、編輯或其它方式發布。已經被本網授權的,使用時必須做到:(1)注明來源“來源:西江日報”、作者信息“西江日報記者***”、相關圖片和視頻的出處及作者。(2)如修改標題,必須注明原標題。(3)如果從其他平臺間接轉載本作品,仍須注明來源“來源:西江日報”。
2.
本網未注明“來源:西江網”或“來源:西江日報”的作品信息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并不意味著認同其觀點或真實性,如其它媒體、網站或個人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行負法律責任。擅自使用西江網名義轉載或盜用西江網名義發布信息,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3.
如本網轉載內容涉及版權、名譽權等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
聯系人:羅小姐、涂先生(電話:0758—2722284)
詳細請瀏覽:http://www.ashcraftconsulting.com/about/copyright.shtml

關于我們| 廣告服務|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 友情鏈接| 事業單位

粵ICP備09102757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

本網站由肇慶市西江報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西江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者建立鏡像 Powered by CmsTop

国产午夜AV秒播在线观看不卡|天线在人线免费人人人人视频在线观看|videosssexohd强奸少夫|亚洲黄色视频综合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