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坑鎮林下種植的砂仁長勢喜人。 西江日報通訊員 吳映霖 攝
西江日報記者 陳潔 吳映霖 張苑卉
“我們是靠山吃山!”站在村邊林下砂仁地旁,廣寧縣赤坑鎮合成村黨支部書記鄭志連爽朗地對記者說。初春的陽光穿林而過,砂仁葉上樹影斑駁。這一片樹林的碳匯價格已翻倍,形成的良好生態還可以發展林下經濟。綠水青山讓這個昔日貧困村意氣風發,底氣充足推動鄉村振興。走在新路上,全村上下都感覺有了奔頭。
“賣空氣”尋發展
合成村村民第一次意識到森林保育的經濟價值還是在3年前。2020年12月28日,在廣州市碳排放權交易所,廣寧縣4個省定貧困村林業碳普惠項目以成交價36.06元/噸競價成功,創當年廣東省碳普惠減排量公開競價價格新高。4個村中,合成村交易量最大,5434噸碳匯為村集體掙了18萬元!對于當時的合成村來說,這可是一筆“想都不敢想”的大收入。
合成村位于廣寧縣北部,多山地丘陵,到縣城需1.5小時車程,彎彎曲曲的環山公路制約著經濟的發展。除了大片密林,合成村找不到別的經濟資源。想盡辦法,村民的日子仍然過得緊巴巴。當政府部門進村推廣碳普惠項目,介紹“賣空氣”能掙錢的“稀奇事”時,大家滿臉疑惑。直到交易成功,錢打到集體賬戶上,大家才恍然大悟。
揣著“第一桶金”,村民們想的可不是等分紅,而是有更大的“野心”。鄭志連表示,這筆錢要用來發展集體經濟。過去的苦日子讓全村更加渴望發展,特別是2021年脫貧攻堅戰勝利,合成村摘掉貧困村帽子后,怎么鞏固脫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成為村里的頭等大事。
除了合成村,3年前一起“賣空氣”的其他村子都有同一個愿望——一定要發展。這也是記者采訪中常聽到的五個字。
“家門口”有新路
不過,問題又來了。對于脫貧村而言,發展基礎尚未牢固,資金投到什么地方才能生蛋呢?幾條村子都為之犯愁。在其他村派村干部外出考察尋覓產業時,合成村則在“家門口”找到了答案:發展砂仁種植。砂仁是四大南藥之一,鎮里以前就有種植傳統。如今在企業統購統銷的帶動下,村民重新養護砂仁,提升質量和產量。合成村目前已在林下發展了1000畝,今年還計劃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
合成村被層層密林包圍,一汪碧水在村口蜿蜒,讓人沉浸在滿眼翠色中。同一片綠水青山,既換來了碳匯,如今又發展起林下產業,一舉兩得。
“林下的環境能讓砂仁吸收更多養分長得更好。”廣寧縣林業局生態修復股股長程月明看好合成村發展砂仁產業。他介紹,赤坑鎮的森林植被保存得比較完好,當地混交林居多,闊葉樹占比高。這種林分結構可以涵養水源,增加土壤有機質,十分適宜發展林下經濟。
“我也是后來才知道這些雜樹這么有價值。”廣寧縣祥景種養專業合作社社長馮惠容說。她是赤坑人,從小在林下長大,跟村里很多人一樣把這些林林總總的樹木稱作“雜樹”。12年前,她回赤坑發展砂仁種植,了解到“雜樹”就是不同樹種組成的闊葉林,林下砂仁長勢好質量高。
赤坑種出的砂仁深受市場歡迎。馮惠容從村民手中收購砂仁的價格也在逐年上漲,最初10元/斤,2022年漲至20元/斤。好幾個鄉鎮邀請她前去投資。她到了當地習慣先看周邊的山和樹。“樹好、林好才能發展好,”她笑道,“我現在連樹都舍不得砍了。”
“三不靠”有依靠
“以前大家可不會這么想。”程月明笑道,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就在廣寧縣各個山頭種樹,對國家持之以恒推動森林撫育感受深刻。他表示,經過三十多年不停歇地護綠,地方的森林面貌發生了很大改變。在一些地區,原本樹齡相近、樹種較為單一的針葉林,逐漸變成了“老中青混合”、層次豐富、樹種多樣的針葉闊葉混交林。
隨著林分優化,發展林下經濟的環境更好了。森林的固碳能力也得到提升,為逐步擴大林業碳匯交易奠定基礎。對于所在村來說,這意味著集體資產獲得升值、變現機會也越來越多。
江屯鎮是廣寧縣生態修復面積最大的鎮。受自然因素影響,當地土壤的沙質含量較高,林分比較單一。10年以來,廣寧縣在該鎮補種了過萬畝闊葉林。如今,這片林木的價值正被喚醒。
江屯鎮江合村黨支部書記歐立成熱切地期盼著“賣空氣”。他是“90后”,思維活躍,敢說敢干。2021年,他在而立之年回到家鄉,當時村集體收入只有2萬元,增收成為他最迫切的任務。江合村沒有豐富的資源或突出的區位優勢,他只能想盡一切辦法,有田靠田,有山靠山。經過流轉撂荒地等工作,去年該村的集體收入提高至6萬元,但面對種種支出還是捉襟見肘。
去年,縣里通知將組織新一輪碳普惠工作。歐立成十分驚喜,立即動員各個自然村積極參與,希望推廣開來。他說:“我們想翻修村道和路燈,建設新農村。如果能‘賣空氣’,我們就能多一筆資金。”今年有大企業承包村里林地,歐立成計劃把相關片區的碳匯收益分成寫進合同。
在廣寧,類似這樣“有樹有林,急盼發展”的村子還有很多。木格鎮冊田村就是其中之一。該村處于不靠大路不靠大河不靠墟鎮“三不靠”地帶,全村3000多人,但只有1000多畝耕地,2022年村集體的收入只有2.3萬元。這些年,村里一直想發展林下經濟,卻無奈資金有限。“賣空氣”讓冊田村黨支部書記周洪嗅到了機會的味道:“我們耕地少,但有2.6萬多畝林地,碳匯很多,如果能‘賣掉’,那就有資金擴大產業了。”
因為本地收入低,冊田村村民只得常年外出打工,用辛勤的汗水換來村里一幢幢小洋樓。周洪告訴記者,在發達地區工作的經歷讓村民們增長了見識,提起“賣空氣”,全村人都非常支持。
小樹苗大期待
今年植樹節前,程月明帶著記者看望他這些年種下的樹。在山邊,他笑瞇瞇地講述山杜英、藜蒴、紅錐等樹木的特點。當初不過半米高的小樹苗,幾年間已長高至三四米,盡顯蓬勃生機。他期待它們真正成林的那一天:“都說十年樹木,很不容易的。”
與樹木同向上,這些年來,廣寧人民正奮力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動實踐。陽春三月,萬物復蘇。馮惠容忙于擴種和銷售,她現在不僅賣砂仁,還和農科所合作,推出深加工產品。去年合作社實現了近500萬的銷售額,最多一家農戶增收近4萬元。這個春天,她更是躊躇滿志。
廣寧縣近日完成了新一輪碳普惠項目資料送審工作。相比3年前,本次參與主體擴大到逾100個村。村民們十分關注碳價,3月10日,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的成交最高價為82.98元/噸,相比3年前的交易價翻了一倍多。